您现在的位置: 漳平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菁华时评

乡村振兴“软实力”之乡风文明

2021-01-27 14:46:35 作者: 郑天照 来源: 漳平新闻网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以思想引领、精神风貌、文化生活为基石,拓展巩固新时代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坚持思想引领,传播主流价值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坚持思想引领创建乡风文明,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巩固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阵地。

一是推动新思想新理论入户村民家。乡村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入户宣传新思想新理论等形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乡村百姓家”。通过挂钩领导上党课进行理论解读、组织交流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切实增进基层民主自治能力;结合村民实际文化水平,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更多村民认识到党的理论成果来源于实践,与人民密切相关;提高村民理论素质,为村民参与民主自治提供理论基础,让村民得到更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是注重融入生活。乡村可通过村广播、村务宣传栏、横幅标语、宣传长廊等多方位、多举措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针对“等要靠”的贫困户,坚持扶贫先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改造贫困户精神世界,提高其自力更生意识,打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向农民发放宣传家乡美靠大家的材料、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倡议书、家园清洁挂历等,注重融入村民生活,坚持不懈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农村。

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创新宣传、突出地方特色作为提振乡风文明的抓手,可运用“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思想。建设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进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开辟场地为村民提供娱乐休闲、跳广场舞之地,丰富村民劳作之外的生活乐趣,提高村民幸福感。根据乡村传统节日习俗,组织乡村才艺双馨的村民,以乡村聚落的先民文化生活为创作背景,精心编排文艺汇演节,将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节日文化,注重传承和创新。

二、提升精神风貌,强化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乡村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建村理念,注重改造村民精神家园,不断提高村民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品质,强化村民内生精神动力,打造具有新风貌、新气象的文明乡村。

一是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乡村应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理念深入传播到家家户户,让村民认识到通过实现各自梦想就是推动中国梦不断飞跃。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村民爱国意识、提高村民集体意识、巩固村民社会主义大局观。在建党节、国庆节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外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通过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以观看升国旗、唱国歌、庆国庆等形式,深化村民爱国意识。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村文化宣传栏、特制挂历、横幅、广告牌等宣传载体和阵地培育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等民间习俗,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创新活力,让传统适应新时代、新潮流。注重“四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育时代新风、提升农民优秀品质。组织村民进行“好婆媳”、“孝心子女”、“好公婆”等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争创活动,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典型事迹,表彰典型人物。村妇联可以在“三八”妇女节开展庆祝活动,切实增强农村妇女主人翁意识,推动男女平等理念深入人心。举办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活动,激发村民创建文明家庭内生动力。以家族流传的家谱和族谱中明文规定的家规、家训为伦理基础,创新理论,制定既符合村民传统观念又与时俱进的村规民约,为治理乡村提供道德支撑。

三是激发主观能动性。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充分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乡村可通过召集村内热心于志愿服务的村民帮扶留守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邀请卫生部门医护人员进村开展义诊,为村民生活健康提供基本服务,发挥乡村志愿者正能量,提振村民精神风貌。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家园清洁活动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行动感染村民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督促贫困户按时还清小额贷款,推动党员干部和村民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践行契约精神。

三、丰富文化生活,提振文化自信

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生活向更高质量发展,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提振乡村文化自信。

一是注重保护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应着眼于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人力物力全面摸排村内古民居、古建筑、古遗迹等,建档立卡、登记造册,邀请文物专家指导修缮、开发利用。文物修缮应保留“原始基因”,既能再现昔日辉煌,又能留存文物特有品质和历史痕迹,可供游客参观又能为中国文物研究者、爱好者保留历史素材,创造更多历史价值。

二是注重发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立足乡村传统小村落这个基本点,发掘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传承等,古为今用,让非物质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注重保护乡贤文化、家风家训文化、乡风习俗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既要移风易俗又要改革创新,利用家风家训制定村规民约、发扬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新风、改良乡风习俗传承人文精神。深入研究传统手艺、古法技艺、民间艺术等,发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和文化保障。

三是注重丰实村民文化生活。利用村财打造乡村农家书屋、阅读长廊、展览室等,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提高村民农技、科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农耕生活。激励村民参与节日庆典活动,挑选多才多艺的村民在传统节日期间表演庆祝,邀请专业人士指导表演队成员,提高表演质量,丰富村民生活乐趣。

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需要秉持“滴水穿石”和“钉钉子”的精神,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乡村振兴的“灵魂”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永久的精神力量,让文明之花在广袤乡村大地盛开绽放。(中共漳平市和平镇委员会 郑天照)

责任编辑:陈建铭
时事热点
社会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