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龙岩市委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在漳平举行漳平市举行“探秘古人类遗址—漳平奇和洞”采风写生暨展览活动厦门市中医院与漳平市总医院医联体揭牌仪式暨名医工作室签约仪式在漳平举办漳平市召开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迎检工作部署会“利用废弃食用菌棒生产绿色甲醇”项目座谈会召开 漳平市开展“助企服务日”专题活动漳平市政协开展 “十五五”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调研论证 漳平市理论骨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暨市委宣讲团动员会召开漳平市委主要领导到部分市直部门调研漳平市领导调研水质提升、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龙岩市委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在漳平举行漳平市举行“探秘古人类遗址—漳平奇和洞”采风写生暨展览活动厦门市中医院与漳平市总医院医联体揭牌仪式暨名医工作室签约仪式在漳平举办漳平市召开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迎检工作部署会“利用废弃食用菌棒生产绿色甲醇”项目座谈会召开 漳平市开展“助企服务日”专题活动漳平市政协开展 “十五五”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调研论证 漳平市理论骨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暨市委宣讲团动员会召开漳平市委主要领导到部分市直部门调研漳平市领导调研水质提升、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昨日,在南洋镇营仑村的漳平岩芳共富茶场中,70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兴裕俯身用手背探查炭焙篓温度:“60度,刚刚好。”这位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从15岁学茶到带领万人共富,成为非遗技艺与共同富裕交融典范。
非遗匠心守技艺
“文火”熬煮茶香传奇
张兴裕15 岁就跟随叔叔学做茶,叔叔“做茶要等茶叶‘醒’过来,也得等自己‘沉’下去”的教诲,让他铭记“文火慢炖”的坚守,清晨辨老嫩、正午盯晒青、夜晚练摇筛成为日常。20岁时,他练就“一口辨茶”绝技,能凭茶汤判断茶叶产地。
传统技艺“传内不传外”,他率先打破。“一人富不如众人富,许多村民跟着我学做茶,都掌握了扎实基础,回去后都能独当一面。现在,周边各村都有我的传人。”他的倾囊相授,改写了周边村民的发展轨迹。“以前我做的茶叶质量差,收入一直上不去。多亏张师傅悉心指导,现在产量提高了,品质也大幅提升,茶叶均价达到每斤300多元。”营仑村茶农刘弟坤说。
1983年他当代课老师时,将学校茶园变为“教学基地”,既教学生读书又带村民种茶。2014年成立岩芳水仙茶专业合作社后,他推出“免费教技术还管饭”的师带徒模式,传授采茶、晒青、炭焙等核心技艺。如今,他的30余名亲传弟子中,11人成为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张兴裕打造“立体化”培育体系,对基础弱茶农住到茶山“蹲点教”;每年在合作社、镇政府开设公益课4 - 6场;对残疾人、贫困户上门送有机肥、手绘流程图,累计培训超2000人次。
从“红印章”到“世界名片”
非遗茶香飘向全球
“我的茶,每块都得盖‘张兴裕’红印章,这是品质的保证。”这份底气,源于张兴裕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核心茶园“零化学”种植,手工炭焙虽慢但茶香更透、口感更醇。他凭手感和嗅觉把控纸包焙干火候,成品茶饼乌褐透蜜黄,茶汤有兰桂香。2021年,一位香料行业的朋友来访,希望他能烤制出茶叶中的茶香酮成分。他潜心钻研,经过四天四夜的烤制,终获成功。“这次尝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茶叶品质实现质的飞跃。”之后,他又借助科学成分解析,将水仙茶中茶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比例调控至理想状态,使茶汤口感更柔和、韵味更悠长。他撰写的《茶叶的内含物质》,被茶农奉为“手边经书”。
为让好茶走出大山,他也很“潮”。2020年参与“县长直播”,单场助农销售额超20万元;每年在非遗展览现场炒茶、摇青;在他的助推下,2021年“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带“张兴裕”红印章的茶饼远销多地,成为世界感知中国茶文化的窗口。
生态稳品质
从“卖茶叶”到“卖文化”的价值跃升
张兴裕以岩芳水仙茶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构建“技艺传帮带、生态稳品质、帮扶有实招、收益有保障、品牌拓市场”的五维共富体系。
他重视生态,合作社100亩核心茶园“零化学”种植,人工除草、施有机肥、投放捕食螨防治害虫,茶叶连续多年未检出农残,收购价比普通茶高15% - 20%。茶农发现生态种茶更赚钱,“生态慢茶”理念深入人心,全镇生态茶园面积扩大到2万多亩,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春茶、秋茶旺季时,采茶工日薪170元,包茶工12元/小时,单季务工收入超4000元。
张兴裕将“国遗大师”IP转化为共富动能,线上参与直播、拍短视频,线下跑展会、进商场。他还向茶农发放手册,教大家讲茶故事。合作社的茶每斤多卖50 - 100元。截至目前,合作社带动6个村287户茶农,辐射1300多人增收。南洋镇20世纪末水仙茶年产值仅80万元,如今达到9.4亿元,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漳平市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1亿元。
如今,70岁的张兴裕仍坚守茶场,他说,岩芳共富茶场将推进三大计划:建传承工坊,培养30岁以下青年匠人;融科技力量,引入智能设备辅助炭焙、搭建物联网监测系统;拓共富版图,3年内带动周边10个村500户茶农加入。张兴裕用一生诠释“匠心”,这份“文火慢炖”的共富故事,将在时光中愈发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