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漳平新闻网 >> 精美漳平

北寮,北寮 

2018-04-16 09:38:20 作者: 来源: 闽西日报 分享到:


图为宁洋溪,又名南洋溪、九鹏溪。

 

□ 宋客 文/

 

“我们北寮,是一个客家村落,是漳平水仙茶的发源地之一。层峦叠嶂间,都是茶山。”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漳平,一见面,北寮村大学生村官杨帆如是说。

 

在闽西,大凡冠以“寮”字的地名,我总是十分敏感。“寮”指小屋,通常由竹木搭建而成,屋顶覆以草皮,围栏钉以杉木板,立于深山老林。屋外鸟儿啁鸣,虎啸猿啼,四季花香,流水淙淙,有天地洪荒的沧桑。

 

漳平南洋北寮村,“古多粤东客人来此搭寮定居,原名客寮,因在南洋之北,故改北寮。”

 

走进北寮村,“客家村落”如同一道电光雷石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穿越时光的幽深隧道,才发现这里的一切却是那样意味深长。

 

自唐以降,漳平得以开发。唐陈元光开发漳州,派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兄弟3人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直至龙岩雁石,以通舟楫。北宋亡,南宋立,定都余杭,中国政治重心开始南移,这对于九龙江的开发无疑添加了地缘政治优势。南宋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施以相对宽松的“羁縻”政策,使人口得以休养生息,本属于漳州下辖龙岩县之九龙乡的漳平得以大规模开发。明朝以武功定天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与龙岩聚贤里(今漳平赤水香寮村)人王景弘,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与邻国交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而作为大宗商品输出地的漳平,自然逐历史潮流而出,源源不断把无比丰富的木、竹、纸、茶叶、山茶油等大宗货物通过九龙江运出山外,抵达漳州出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成化七年(1471),“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隶漳州。”

 

漳平县的设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九龙江流域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周边百姓向漳平迁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面对官府的压榨,民生多艰,生灵涂炭。明嘉靖四十年(1561),香寮苏氏后人苏阿普终于举起“平米”义旗,四处出击,斩官戮吏,所向披靡,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起义军终被朝廷剿灭。朝廷为加强对漳平之北的控制,于明隆庆元年(1567)在“龙岩县东北境东西洋巡检司,界于漳平、永安、大田、连城四县之间设立宁洋县”,宁洋县城就设在如今漳平的双洋镇,与南洋镇的北寮村有官道相连,自北而南有宁洋溪贯通,从此宁洋、南洋的命运如影随形,不可断绝。

 

宁洋县立,位于宁洋县城之南的南洋集镇自然成为宁洋县的出入门户,交通要津。南洋集镇位于宁洋溪下游两岸,与宁洋县辖一样,境西亦与龙岩县白沙接壤,古称九鹏社,属漳平县之居仁里辖。宁洋建县以来,南洋的每一个村落也随之变成扼咽喉之所在。随着九龙江水上运输的贯通,南洋集镇成为通往漳平、漳州便捷的官道,而北寮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钉在这条官道上接待商旅、传递信息的重要驿站。

 

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直隶州设立,漳平、宁洋为其节镇,九龙江成为沟通沿海与龙岩州的水上通衢。一批又一批日用百货从漳州上岸,溯九龙江而上,散发到龙岩州的广袤山区;一批又一批大宗货物从龙岩州的村落运出大山,沿九龙江而下,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龙岩州成为海峡西岸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宁洋溪越过山涧走向海洋,给农耕社会的村落带来发展商机,开基创业的梦想在奋发中升华。

 

清乾隆五十年(1785)从广东梅县松源乡前来开基的王氏、何氏、张氏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弄潮儿。

 

他们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漳平北寮,义无反顾在这里开基繁衍。

 

“我们的祖先大都是从广东梅县松源迁来。”路遇北寮村人、现在漳平市国税局任职的张淑环女士,一见面便用一口纯正的客家话作了自我介绍。

 

松源位于广东梅县东北部,与福建上杭县下都和永定县洪山乡毗邻。据《梅县志·大事记》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大水,淹没田庐人畜无数,为百年所罕见。”也许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更多的广东梅县人开始逃离家乡,松源一带的客家人便来到边远的漳平北寮,寻求生命的乐土。来到北寮后,“我们的祖先主要靠搭寮烧炭、种山油茶、种菜茶为生,后来改为种色种茶、铁观音等,但种得最多的是水仙茶而且流传至今。”南洋镇红林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林显桂的上祖是清咸丰年间从龙岩赤水迁到漳平的,也操一口纯正的客家话,他说,南洋是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寮(600多人)、红林(600多人)、梧溪(全村人口1000多人,其中约四成是客家人),另外还有现属双洋镇的中村也是客家人聚落,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还操行漳平本土方言,其习俗风尚与客家地区一脉相传。

 

北寮村是扼守宁洋县城的南大门,其交通地位尤其重要!从广东梅县迁入北寮的第三代裔孙王缉兆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在北寮村的宁山自然村路口设立商铺,名“广怡号”,兼及歇息驿站、收集货物、发散日常用品功能,承担起沟通山里山外的特殊使命。

 

“广怡号”商铺,是一座建立在土坎上的半环形两层土楼建筑。周长约50米,离地面高约16米,9开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块呈现于天地之间的金元宝。楼中楹联“广协中孚利,怡生大有财”,既表明“广怡号”从事转运贸易的功能,也蕴含主人追求财富的淡定从容。一批又一批货物在这里集散,本地生产的茶叶通过肩挑人驮到茶林盂码头,运往漳州;当地大量的木头在北寮溪的紫云坝扎成木排后通过宁洋溪,进入九龙江直达漳州贩卖。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热闹异常,极一时之盛。

 

从梅县松源迁来的客家人,从此在北寮周边扎下根来,团结守望,奋发向上,发展实业,繁衍子孙,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外来客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于是这一带被人称作“客寮”以宣示这里是有别于周边乡民的客家人的集聚地。这里通行客家方言,无论周边的漳平本土方言多么顽强地侵袭也丝毫不受浸染,相反,客家集群以特有的品质融合了当地文化,既特立独行,操一口流利的客家方言,又能操一口流利的漳平方言,成为漳平一隅闽南文化包围圈中的方言孤岛,令世人瞩目。

 

就这样,一觉醒来,竟是200多年岁月时光。

 

地处深山密林的“广怡号”,一方面得地理之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另一方面血缘孤单的生存状况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又明显地凸现出来。特别是清光绪六年(1880)以后,山间深处,匪患成灾,“广怡号”生意开始捉襟见肘,逐渐难以为继。门前冷落鞍马稀,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们漳平客家人,传承的客家风习基本未变。至今还有老人会唱客家山歌。以前村里还有人会打狮。老人死后,都要举行二次葬。方言也是客家味。吃饭我们叫食饭,睡觉叫睡目,太阳叫月头(热头),大腿叫脚比(髀)。”林显桂一一用客家话讲述。

 

中心和边缘总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转换。历史上地处漳平之北、宁洋之南,人迹罕至的客家村落北寮,如今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一块福地。在北寮村口,望着已经建成的瓜果长廊,南洋镇党委书记李达才、副镇长曹兴明激动地说,“北寮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明显,老百姓收入较高。这里人均有6亩茶园,每亩可收入200斤左右的干茶,按现在市场的水仙茶价格计算,每亩可收入1.6万元,人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

 

艳阳高照,热汗淋漓。在北寮村农民广场,山风袭来,带来丝丝凉意。回望竖立在村口高大的牌坊,一种“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祖训,如同从天边飘来的跫音,回响在漳平的上空,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北寮,北寮,好运北寮!

责任编辑:
时事热点
社会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