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漳平新闻网 >> 人文漳平 >> 历史典故

揭秘郑和七下西洋的搭档——漳平大山里走出的航海家王景弘!

2017-07-24 11:00:54 作者: 来源: 漳平王景弘研究会 分享到:

宣德六年,二人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出使西洋。然而,因积劳成疾,郑和于宣德八年正月卒于古里。此后3个多月里,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

如今说到七下西洋,人们大多只知道郑和,其实他还有一位重要搭档——王景弘。郑和不幸病逝在途中,又是他独自统帅船队安全回航。他和郑和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伟大航海家、外交家。只是,有关他的史料严重匮乏,后人知之不多。幸好我市近年考古的一项新发现逐步揭开了有关他身世的诸多谜团。

郑和意外病逝,是他独自统帅船队安全回到国内

刚刚结束的“海上丝绸之路九城文物精品展”上,展出了一方“内官监太监王景弘地券”的拓片,这似乎有些让人奇怪:内官监太监的买地文书,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关系?为何被专家们视为珍宝?

要知道,这个王景弘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太监。

王景弘(洪熙朝以前称为王贵通,其后改称景弘),福建漳平人。他于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因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深得朱棣赏识。所以,夺取帝位之后,朱棣要派船队下西洋的时候,除了郑和,想到的另一个最佳人选就是他。

从永乐三年(1405)第一次下西洋开始至宣德八年(1433),庞大的下西洋船队中,众所周知的“老大”郑和身边,始终有王景弘的身影,二人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有人认为王景弘只是郑和的副手,其实二人的职级相同,都是下西洋的“正使太监”,他们之间应该相当于今天舰队司令员与政委的平级关系,都是船队的最高领导者。这支船队先后七次往返西洋,先后到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文莱、印度等东南亚各国,以及伊朗、沙特、也门等西亚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埃塞俄比亚等地,“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外交史上的奇迹。

宣德六年(1431),二人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出使西洋。然而,因积劳成疾,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正月卒于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此后3个多月里,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

在下西洋活动的间隙,王景弘与郑和皆被皇帝任命为南京守备。这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特设的官职,有内外之分,外守备以公、侯、伯等功臣勋旧充任,内守备则由皇帝信任的宦官充当,共同管理南都。当年的大报恩寺最终能够顺利建成,就有他二人合力督造之功。

据郑和后裔郑宽涛介绍,王景弘来自福建这个富有航海传统的地区,在航海方面有着极大优势。在下西洋期间,他负责航海的针路与管理船队,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以及航路的确认等。郑和去世后,他一度负责南京水军的操练,晚年在南京编著有《赴西洋水程》,这部航海专著后来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航海人员出海的导航“秘本”。

因此,这位王景弘其实与郑和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对于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只可惜,有关他的史料严重匮乏,对他的研究长期无法深入开展,与日益兴盛的郑和研究相差甚远。

意外发现的一块“铺地石板”,有助解开三大谜团

“王景弘地券”的发现,让专家们十分惊喜。它是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2012年底在赛虹桥街道凤凰村一处已被拆除的民房废墟内发现的。显然它早年即已出土,却被当作普通石板用于铺地,拆迁时还惨遭遗弃。

这块被专家确认为王景弘地券的青石板,高41厘米、宽40.8厘米、厚6厘米,保存完整,上面字迹清晰。券文共18行、350字,头尾分别以楷、篆两种字体题刻“高上后土皇地祇卖地券文”之名称,中间正文采用一行正写、一行倒写的古怪“回文”形式,这其实是在表现买卖双方正襟对坐、讨价还价,最后共同写下地契的场景。这种地券是我国古代用于陪葬的明器,模仿人间土地交易,由拟建墓者向鬼神购买阴宅用地,并以契约加以明确,以此获得鬼神的认可与护佑。

地券文字内容一般都是真实与虚拟相互交织,但从中仍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史实: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官职为内官监太监的王景弘于南京安德门外崇因寺东侧购买了一块土地,用于建造塔院。而再细推敲,专家们还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关王景弘本人的信息,至少可在3个方面填补史料的不足,为解开其身世谜团提供线索。

王景弘到底葬在哪里?

此前,王景弘葬在何地一直不明。因其原籍福建,一些学者曾推测他死后很可能归葬于闽。但地券出土以后,这种推测应该不会存在了。

明清宦官大多崇佛,有实力的会通过建寺藉僧的方式来为自己守冢。南京城南已先后收集和发掘出多方明代宦官的墓志与寿藏铭。有史料显示,郑和也早就安排以小碧峰寺为自己的坟寺,只是由于突然病殁域外而可能未能如愿。订约买地时,王景弘已是垂暮之年,此时出资建寺,明显是与其他宦官一样在为身后事计,是打算做其坟寺的。这也表明,他为自己选定的长眠之所就是崇因寺东侧的这片土地。崇因寺早已不存,但从明人葛寅亮《金陵梵刹志》记载可知,该寺与聚宝门和报恩寺的距离为10里(大约5700米),而今天尚存的这两处遗址距王景弘地券出土地点,恰恰为5000米。

他到底生于哪一年?

由于史料的缺失与疏漏,领导下西洋活动的众多关键人物,包括郑和、王景弘的生卒之年至今都还是谜。不过,王景弘地券中提及的两位神仙,提供了一条宝贵线索。

自两汉地券兴起以来,出现的各路神仙虽然名号繁多,其实各司其职,绝非阴阳先生随意而写。比如后土是土地出让者;东王公、西王母、太岁、岁月主、张坚固、李定度等是保人和见证人。值得注意的是,王景弘地券中出现了两位罕见的神祇——“两来神田交佑”和“崇因寺护伽蓝神”,这打破了以往地券行文相对固定的套路。后一位是为王景弘买地而特意新创的神祇,由他代表崇因寺对王景弘买地的行为给予认可,并在将来给予庇佑。前一位田交佑之名虽然少见,却并非新创。他存在于道教典籍《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之中,被认为是酉年生人的“本命元辰”,在很大程度上,由他掌管着该生辰之人来生的命运。专家由此推测,王景弘特意以田交佑为“两来神”,表明他就是酉年生人,属鸡。

如果这一推测正确,就可以基本确定王景弘出生于洪武二年(1369)。因为这样算来,永乐三年(1405)第一次下西洋时,他正好36岁,年富力强,正是挑大梁的时候。而如果推后一轮,那么第一次下西洋时他仅25岁,要带那样一支庞大的船队,恐怕难以服众;如提前一轮,第一次下西洋时49岁尚有可能,但宣德六年(1431)最后一次就达75岁,不太可能让古稀老人率领大军出入惊涛骇浪的吧。

陈学霖先生在《明王景弘下西洋史事钩沉》一文中,推测王景弘应于正统二年(1437)告老或逝世。其时他则应为68岁。

他隶属哪个衙门?

明代宦官有“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明初下西洋船队的最高领导层皆由宦官组成,多分属不同部门,如侯显属于最为显赫的司礼监、洪保属都知监,根据郑和父亲墓志铭的记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

此前有关王景弘的史料中,或者点出其宦官身份,或者强调他的职权级别等,可惜都没有说清楚他属于哪一个具体部门。而王景弘地券填补了这一空白,明确王景弘和郑和同样为“内官监太监”,这也使人们对于《明史》记载的王景弘乃郑和之“侪(同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文/祁海宁 龚巨平)

祁海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龚巨平:南京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二部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时事热点
社会民生
友情链接: